當代社會正經歷一場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深刻變革。AI具備自我調節與動態學習的能力,滲透於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並重塑人類主體的存在模式。歷史上,人類曾因工業化而陷入與機器的異化關係;然而在AI時代,人機之間的主從關係轉為複雜的協作與權力移轉。當AI透過大數據預測人類行為,人類的思維與感知亦可能被其同質化,潛藏對自主性的挑戰。
《機器之後》展覽即以藝術實踐回應此現象,探討AI發展對人機關係、當代藝術與生活的影響。作品《生存的辯證法》關注多重安全危機與演算法歧視;《道德機器》檢視AI在倫理、文化與資料遞迴中的困境;《索引潛流》延伸搜尋引擎圖像的偏差與界線;《全域代理》設想AI成為公民的極端情境;《流變的哨兵》則讓機器介入作品運作,探索AI之間的互動。藝術家指出,當計算與預測成為消費主義的單一驅力,人類虛構能力正被侵蝕,個體逐漸異化為慾望的機器,亟需多元思維加以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