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因緣際會來到臺灣,成為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的一部分。回溯歷史,其承繼數千年中國文化之珍稀,肩負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文物,原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者,多係古物陳列所舊藏,為熱河、瀋陽行宮所有。今日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主體,實匯集北平、熱河、瀋陽三處清宮之文物
肇始:國慶大典 故宮肇建,本院藏品源自宋、元、明、清四朝宮廷收藏,1925年9月29日,清室善後委員會議決仿照法、德諸國皇宮博物館先例,成立故宮博物院,並於雙十國慶日下午舉行開幕大典。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新闢五條參觀路線,對外開放。
播遷:捍衛國寶 萬里遷運,抗戰勝利後,故宮西遷文物依巴縣、峨嵋、樂山之序,先於重慶集中,再循水路還京,全部歸運工作於1947年歲末結束。期間,故宮為答謝川省民眾對維護民族文物之協助,特自樂山辦事處文物中選提歷代書畫精品,於1946年底假成都中正公園民眾教育館舉辦展覽,被譽為「我國八年抗戰後文化史上一大盛事」。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即準備復員;存置於李莊及樂山之文物分別啟運還都,於1947年12月畢事。翌年5月,籌備處為慶祝人文館落成,特與故宮博物院盛大舉辦聯合展覽會。
抵臺:精品運臺 建館復院,各機關箱件抵臺後,除中央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箱件留存楊梅外,餘皆貯置於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臺中糖廠倉庫。1965年11月12日,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新館落成揭幕;當日展出之法書、名畫、銅器、織繡、瓷器,以及玉器、珍玩、圖書、文獻等各類文物,共1,573件,分置於六間陳列室、八處畫廊。次日,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開展:根深本固 全面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