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all results
No results
首頁
關於
畫廊串聯
館際聯盟
公共藝術
城市漫遊
EN
繁中
登入
/
註冊
Category:
公共藝術
White Deer
自古以來,鹿就出現在各種場景之中,作為「神聖的使者」以及「神獸」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近年在日本,據說由於全球暖化、林業和度假村開發等因素造成鹿的數量持續增加,這些出現在人類居住區的鹿就被 稱為「迷鹿」(迷い鹿)。日本當代藝術家名和晃平搜集了各式各樣的鹿的造型,使用3D掃描數位化後, 而得到White Deer的造型。 日本東北大地震之後,在地經濟受到嚴重衝擊,White Deer系列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誕生。名和晃平受到宮城縣2017年藝術季Reborn Art Festival的邀請,創作了《White Deer(Oshika)》,白色的鹿站在宮城縣石卷市這片曾經受到東日本大地震影響的土地上,朝向「旅的原點」瀨戶內海犬島的方向遠望,也象徵著受災地從震災中復甦的祈願。 白鹿的造型根據不同的設置地點,在造型上也都會有些許的差異。如在東京赤坂的白鹿,因為在東京度過漫長的冬天,鹿角的長度是最長的,抬頭仰望天空,感受春天的跡象;而設置在台北玉山金控第二總部的白鹿,白鹿頭部朝向玉山總部大樓的方向,凝望天空引領春天的到來,守護著台灣這片土地,傳遞和平、希望與愛的信息。 作品的夜間燈光照明計劃,是由藝術家邀請日本知名燈光設計團隊規劃,經過縝密的燈光角度計算,在夜間更能突顯作品的流線弧度與層次,增添更具現代感的視覺效果。
名和晃平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北路315號
聚聚亭
農業的孕育流程重視與地、與物、與人的連結,這樣的方式使農民們格外的珍惜人與人的緣份,形成強大的向心力。聚聚亭以眾人齊心齊力做為發想,以抽象的巨大人型曲線作為主題,以雷切金屬彎版層層疊出八個曲面模組,八座模組互相支撐形成彷彿人們聚在一起準備出發耕作,型態成為具有包覆性的亭子。 藝術家|曾令理 執行協力| 偶然設計 - 廖子寬、魏飴瑩、王嘉澍、鄭兆麟 產學合作|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金屬加工|龍泰鋼鐵、合泰精密 燈光設計|偶得設計 燈光執行|湯石照明 烤漆加工| 竣友粉烤工業有限公司桃園粉體烤漆 現場冷烤|侯俊杰師傅 平面攝影| 黑鳥音像 農業燈區總執行|定泳文創有限公司 農業燈區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燈組位置|台北市信義區 四四南村
台北市信義區松勤街52號
空間識別裝置 - 祝
回家,讓人們有了歸屬,有了方向。 藝術家於研讀本地文本時,受《偏山之城》一書中「從地面升起的古老神獸」語句為啟發,實地走入廣慈周邊的奉天宮、慈惠堂等在地公廟,感受其神聖、庇佑之力量,並以秘魯著名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為靈感,企圖在居民日常回家路徑中創造新的景觀。 《祝》其造型具有象形文字之特徵,具備一定程度之可讀性與關聯性,但又如圖像符文(Incantation)般,神秘、隱蔽且實際功能未知。 居民在回家的過程中,以身體、意識實際與其產生互動,每一組符號皆可被觀眾自由組合閱讀與詮釋,隱藏於其中的敘事脈絡因而有了隨機性與無限種可能。期許以此圖像符文為土地、社區獻上守護的意念與誠摯的祝福。
彭冠傑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4巷50號
書寫未來
走在東側街角廣場,是藝術家拉姆.卡齊爾的創作“Tracing Future”,藝術家以大型地畫的方式,以素描的手法,勾勒出一手描繪出另一隻手的手掌掌紋的圖像,透過“掌紋”作為某種“命運”和“未來”的隱喻及象徵意義,暗示著人自身對於生命其自主積極掌握的能動性,也傳遞出「未來」乃是自我所描繪勾勒的美好理念。 作品串起了廣慈博愛社宅基地的歷史與未來,書寫未來作為整個社區中央綠軸線,從C棟東北角延伸向D、E、B棟之交匯廣場,可從四棟高處俯瞰,也可從廣場四周接近觸及,在人行步道綠蔭旁,迎接人們,走入藝術與生活共融的境地,同時也指向了「社宅」作為公共建設政策的核心意義- 翻轉生命及生活的可能性。 透過社宅公共藝術表達對生命誠摯熱切的期盼,和周遭社區共享社會性及文化性的價值,可能得以促進未來生命及生活可能翻轉的創新契機。隨著藝術家的作品,居民開始了對於「未來」的想像和追尋,激發出新的方向和行動,並依此進行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人人皆能書寫屬於自己的未來。
Ram Katzir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4巷30號
流亭
以都市設計的思考出發,將位於行政中心與社福大樓兩棟建築之間的空間動線,以及因各種基礎設施群簇而切割的空間重新整合,透過藝術作品重新錨定社宅南北中軸上南端的公共空間,提供優雅但鮮明的公共空間性格,不僅創造了一個都市尺度的地標,更創造了一個人與人相遇的場所。 以原有的風雨走廊功能為基礎,作品以兩段反向的半圓弧造形建構一條線性廊帶,為空間營造動態與流動的節奏感,而南北兩向的圓弧,以老樹為中心盪出的空間漣漪,凸顯中軸兩側的綠蔭空間,各往南北向圍塑,使樹蔭周遭的空間獲得新的界域感。而兩半圓弧結構於中央交會,略為出挑的簷廊與立柱,則界定了一個新的公共廣場空間,使空間具有雕塑性,也讓「亭」之空間型態與駐留休憩身體經驗,自然的形成,讓這個都市節點提供居民,社區鄰里以及訪客在 此川流匯聚相遇的場所。流暢的廊道動線,彰顯串連社宅各個空間設施與人之生活的意義,日日擺渡往來的居民與旅客。 創作者梁豫漳透過對空間環境脈絡的深入觀察與敏銳理解,以謙遜誠懇的作品,將空間的主體性還諸於在此生活的人們,更將眾多的受保護的老樹木及植栽槽兼納其中,與自然共構,並以最極簡低限收斂的幾何造形以及最純粹的材質肌理色澤表現,召喚最大的空間感性。抽象純粹的造型,對比兩個圓弧環抱叢聚老樹的有機伸展,各具姿態,互相呼應,以退為進,動中有靜,以流動來達致和諧與平衡,定義了整體場域調性與氛圍,創造未來空間敘事發生的舞台。 作品全數以耐候鋼材質製作,質樸純粹,鏽色飽滿。逐漸形成的具保護力外層,對應週遭的自然樹木,兩者都是見證時間的藝術,都是對生命的祝福,尊重與包容,陪伴守護著社宅的居民們的家園,見證未來在此展開的都市新生活。
梁豫漳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6號
光之巢
《光之巢》為ㄧ組四件的高溫陶雕塑作品,由藝術家徐永旭所作。仿若峽谷山徑,呼應週圍密佈的受保護老樹及行道樹,質樸而低限,定調一股溫柔而包覆的空間氛圍。泥土,是人類最早使用進行雕塑的自然材質,同時也孕育了萬物,象徵生命的初始與力量,也是藝術家主要的創作媒材;《光之巢》希望回應這樣的特殊連結與意義,藉由藝術的介入,彰顯臺北豐富的都市人文脈絡。 藝術家徐永旭延續其一貫的創作脈絡,保留陶土原始的天然質地與顏色,更堅持創作過程中自身的高度參與,不使用任何工具,反覆以雙手不斷堆疊、按壓、捏塑,以身體的本能動作,直觀式地傾注全身心的力量與生命經歷,將時間藉每一次的碰觸封印其中,賦予作品獨特的肌理與孔洞,形式流暢而輕薄,以最純粹、精煉的狀態呈現,彰顯強大的氣場與撼動力。 作品形式仿若呼應層疊而上的土層、山勢,有機的造型與線條使其自成一股韻律與動勢,相互呼應、對話,造就多層次而張力十足的空間感。透過作品獨特肌里、孔洞所營造的穿透性,藝術家於既有空間中再創造出可經過可駐足觀看的內部空間,其不但是視覺上的繁複有序卻帶有詩意的美感饗宴,更是能藉由身體的介入與參與,親自探索、觀察、發掘,將周遭環境與自身及作品建立連結,獲得特別而私密的感知經驗。 而夜裡的作品也在其緻密的孔縫中微微透著點點光亮,醞釀著溫暖的氛圍,好似點著一盞燈,守護、迎接夜歸的人們與家園。
徐永旭
台北市信義區大道路116-5號
大樹下的山水客廳
《大樹下的山水客廳》是藝術家林聖峰所創作,作品置入北景公園開放空間。整體創作,以模矩系統的結構鋼筋、直接的營建材料編織構成的公共涼亭。裸露、織理的結構鋼筋,日夜、季節變幻的內外光影,形成流動如抽象山水的地景。 作品感性且流動的造型,與理性有序的鋼筋材質相映成趣,藝術家林聖峰在進行細膩的基地研究後,有感於廣慈自過去在地景和人文環境的變遷的有機和高度流動性,以較為開放有機作品形式回應這段歷史,並允許觀者自由徜徉在形趣之境,並投射自身的生命經驗於作品中,空間裝置於是在這個場域,產生一種與人、與事件、與環境的新關係倫理,成為意義生產的符碼,乘載人們的想像與詮釋。 而《大樹下的山水客廳》這恰如其分的作品名,正是代表著人與人、與自然、與過去、與未來,有機而彼此交融叢生的共感狀態。作品可以是錫口羅佈埤塘與縱橫渠道;可以是四獸山林晴雨;是地底幽暗的煤礦坑道與雨中的漫流黑水。是遙遠的記憶或想像的的家,是一份誠摯的邀請。
嶼山工房 林聖峰
台北市信義區大道路108號
採光
《採光》概念來自於廣慈過去的植物風景以及變遷歷史。不論人類的都市文明與歷史如何推展演進,自然始終以亙古的姿態存在,與其共存共融。藝術家以抽象手法,探討在不同時空脈絡下,記憶與自然、人為物質的存在及消亡,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何相互牽引與變化。 作品為混凝土浮雕,邱承宏參照相關文獻資料,諸如廣慈週遭的老照片、口述及文字史料,創作出一件以植物為主的混凝土浮雕作品,作品設置場域由樹木與植物們所圍繞。藝術家以植物影子輪廓為構圖,一一雕鑿在混凝土上,試著刻劃出某個逝去的日常片刻的光影印跡。 作品隱含著多重的鏡象反映,在城市聚落與自然之間,在尋常混凝構造物與藝術之間,過去與當下之間,歷史與未來社會文化變遷之間;彼此微妙的共存,透過藝術的介入,提供一個駐足沉思的時空交會結點。對照、呼應著社宅現下的自然與環境,接續都市、社會與自然環境未來的代謝演替。 而在未來的演替之中,我們或許可以藉由藝術作品思考,藝術將如何介入社會性格的塑造。作品未來的狀態、在環境中的演變,也是新的自然與社會人文狀態的鏡象反映。它是否終將逐步為植物所覆蓋,融於環境中?又,是否保持原初的裝置姿態,才顯露出隱於市,隱於園林的哲學性反思?不論何者,皆是透過藝術所映照,當下社會人文的忠實狀態。
邱承宏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4巷30號
琉璃雲
吊掛水晶燈的地方通常都是公共集會中心,水晶燈也象徵著奢華、高雅和品味。《琉璃雲》可視為現代水晶吊燈的裝置藝術,作品由 355 片相同尺寸的金屬三角面板相疊而成,宛如龍遊雲間、鳳翔展翅,呈現無比的動感之美,建築師 Dwayne Oyler 和 Jenny Wu 利用演算式建築排列這些一模一樣的三角形,使之像傳統水晶吊燈般提供整個空間的亮光,並透過空間高低層次的變化,讓走道上的人和整個空間更是親近。 這座藝術作品是一個以起伏造型,並透過了物質的交互作用而發光的表面貫穿整個走道。使它可像傳統水晶吊燈一樣提供整個空間的亮光,不管是密閉式或是穿孔式,都可藉由進一步的加強設計使光線透過並照亮地面。使用反射率高的材質也提高了吊燈的亮度。
Oyler Wu Collaborative
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風之星
這件雕塑作品意在捕捉風那看不見的氣流,將自然能量孕育的豐富性轉化至可見的作品律動。作品由不鏽鋼材質的半圓片與四分之一圓片所構成,被數個旋轉軸連接著,創造出細緻的與生動的動作,移動時伴隨著千變萬化與永不重複的風貌。《風之星》雖是由精密的機械裝置製作而成,但當它開始轉動時,你將體會到作品的律動同步地呼應著我們身體內在的節奏,像是大自然與人體的輕聲對話。《風之星》將持續吸引著人們,在日常生活與季節、氣候交替的變化中釋放出令人愉悅的芬多精,在喧鬧的城市中捕捉自然的流動。
新宮晉
台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購物車
×
View all results
No results